海外攻坚的先锋力量
——记中央企业先进个人张威
征战海外十余载,他步履不停,奋进不止;从化解项目难题到直面生死考验,他冲锋在前,无所畏惧。张威,现任中水对外国内事业部专业师、苏丹某项目副总经理。自入职以来,他从一名普通工程师成长为一线管理人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征途上绽放光芒。
2012年7月,张威担任中水对外某国水电站设备供货项目经理。从抵达项目的第一天起,张威就一头扎进现场,从国内厂家比选、协调发运、现场运输到设备安装,他事无巨细、一丝不苟。在他和团队的配合下,发电机组、水轮机组等所有设备历时两个月漂洋过海顺利抵达项目现场。然而,因项目土建施工部分进度滞后,张威负责的设备安装等工作也随之延期。根据张威的经验,如果不能保证设备在进场后1年内完成安装,厂家对设备检验更换的配合度会大打折扣,届时项目工作将陷入被动。
为保证顺利履约,张威在闷热潮湿的基坑一待就是半天,一边做“总管家”,与业主梳理施工进度,帮助施工单位统筹调整施工组织安排;一边做“顾问”,带领技术团队优化方案,加速设备安装调试进程,详细记录、消除设备调试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一边当“联络官”,做好与业主、生产厂家的沟通配合。在多头并进、有条不紊地推动下,设备安装和消缺“攻坚战”取得胜利。
最终,项目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技术要求,顺利回收4份履约保函及工程尾款。该水电站的顺利运营,有力缓解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
2021年9月,经过十年海外项目的磨炼,张威又接到了新的挑战。他被调往苏丹,要求用最短时间完成公司承建的某项目工程消缺等收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上苏丹动荡的局势和全球疫情的挑战,既要保障项目人员安全无恙,又要推动任务如期完成,张威明白此行重任在肩。
签证办好后,张威第一时间奔赴前线。他与分包商、监理工程师等相关合作方积极沟通协调,细致筹划项目收尾重点工作,制定可行性方案,挂图作战、清单推进,逐条逐项梳理项目闭环事项。然而棘手的是,因受疫情和局势等客观因素影响,项目原履约保函即将到期,但业主不配合出具保函延期文件。若保函到期未延,就存在被兑付的风险,将给公司带来巨额的直接经济损失,甚至给公司的信用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张威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业主的沟通,凭借公司在当地成功实施多个标志性项目的品牌信誉乃至在全球诚信履约的坚实基础,反复表明与业主并肩作战、合作共赢的立场观点,争取业主的认同支持;另一方面,用实际工作成果证明公司坚定履约的能力和信心,他带领项目部全面梳理出800余项消缺事项,采取“一项一方案”,与各相关方妥善处理各类合同争议项,既最大程度保护公司利益,又达成各方互利共赢的目标。
当见到详尽厚重的方案书以及真诚的沟通态度后,业主被张威打动,不仅履约保函顺利延期,还推动项目提前半年完成。2022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发表署名文章,点赞6个重大项目是“中阿友好地标”,张威参与的项目荣列其中。
海外工作面对的风险挑战远不止项目本身。2023年4月15日,苏丹首都喀土穆多地发生武装冲突,张威立刻安排大家分散回宿舍避险。回到宿舍后,张威发现已有子弹穿窗而入,打穿床铺。不久后,一发炮弹在经理部附近爆炸,致使整个区域断电、断水、断网。多年的海外工作历练让张威保持了镇定,带领同事们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储备好食物、通讯设备和车辆油料,安排人员轮流值班,密切关注形势变化。
很快,公司下达了撤返回国的指令。此时,项目一线现场还有27名员工,张威下定决心:“全体员工一个都不能少,一定保证大家安全撤返回国!”
请示上级后,张威利用一个短暂的停火窗口期出城,历时近8个小时逆行抵达项目一线。在张威的有序组织下,项目员工有条不紊、分工协作,迅速做好撤离准备,妥善安排项目遗留物资。但此时撤离路线成为摆在张威面前最棘手的问题:苏丹的机场、海关已经瘫痪,最近的港口车程需11个小时,且沿途情况未知,无法保证车辆补给。张威带领团队仔细研究撤离路线,多线比对,最终决定经厄立特里亚中转回国。
在上级的周密安排下,张威带领团队员工及兄弟单位在苏工作人员共36人从苏丹出发,经厄立特里亚、迪拜,历经4天辗转3国,踏过近万公里行程后,终于在4月28日回到祖国。在双脚踏上中国大地的那一瞬间,大家热泪盈眶。生死关头、危急时刻,张威扛起责任、冲锋在前,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实际行动书写了中交海外建设者的使命担当。